close

我常想,身為父母,我能給孩子什麼?
什麼是我該給的?可以給的?
什麼是基於父母的責任下我非得給予的?即使需要我作多大的改變以及自我修正!
所謂的物質,只要某部份節省一點,或者,本來就很充裕,沒什麼給不起的;
所謂的品味,只要多花點心思,閒情逸致多一些,沒什麼塑造不了的;
可是,
所謂的「信念與價值觀」,誠然才是「成就個人」的大議題,
身為父母的兩人該如何自我體認、建立默契與共識,然後進而對孩子實行教養啟發,很難!
如果,妳跟我有一樣的迷惑,
或者,妳也常因為關於孩子的教養與另一伴爭吵,
那麼,也許妳跟他,會對這本書有興趣:「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
這不是一本很溫和的書,就像一般所認知的德式教育,通常是毀譽參半,
說的表淺一些,如果妳可以在「從零歲開始」和「親密育兒百科」兩者,沒有偏見而取得平衡,
那麼,「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對於妳,可能或許,有醍壺灌頂之妙。
如同我在看完這段文字後,難免激動落淚了起來。
波蘭籍醫生暨教育家亞努賜.科札克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提醒全天下父母,
「在你企圖教育孩子之前,先認識你自己。
在開始替孩子標識權利和義務之前,先想清楚你自己的能力。」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
但是,父母至少可以盡量做到把自己確認的價值,有自信的傳遞給孩子。
先去看看賓靜蓀的導讀「從德國看台灣」或何慧敏的推薦序「有勇氣做父母」 ,
真正有了共鳴,再決定是否購買。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