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喜歡親子天下6月號的某一段(摘錄自親子天下網站):
在進行愛的管教時,專家建議,父母必須先破除兩個重要的迷思:
迷思一: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
許多現代父母都想不計代價的,成為孩子的朋友。他們擔心孩子生氣、不高興,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
教書有三十多年經驗的政大實小老師黃寶慧觀察,現在的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間少,很怕把關係弄僵,怕孩
子討厭他們,只想當「朋友」,不想當「父母」。例如小孩在學校做錯事或表現不好,家長會一直解釋原
因。「同理」完孩子之後,卻沒有「改變」孩子的行為。「小孩犯錯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打電話告訴家長
。因為只要打過電話道歉或告知就沒事,不需要改變或處罰了。」黃寶慧說。
在優先順序上,父母要學會「先做好父母,再做好朋友」。《培養二十一世紀父母》一書作者、教養專家
黛柏拉.海芙勒(Debra W. Haffner)強調,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幫助他學習面對人生的挑戰和義務
。能理解行為界限的孩子,能自我調節並尊重界限。
過去那個年代,
我們用一種「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崇拜遵從父母,
也深刻了解那份「雖欲從之,蔑由也已」的壓力與距離感,
所以當角色替換時,
我們蹲下來,與孩子齊肩。
我們蹲下來,
是為了聽清楚她們所語,看明白她們所行,也讓親子之間的溝通距離盡可能的短,盡可能的不失真,
而不是為了與孩子「平起平坐」,不是為了當平起平坐的朋友。
愛孩子,想當孩子的朋友前,
你得先了解你的孩子,才知道你的孩子需要甚麼樣的朋友,你得當孩子甚麼樣的朋友,
親子間沒有誤打誤撞或不打不相識這樣的關係,
正因為愛孩子,
所以千萬千萬不要成為孩子人生中,第一個損友!
(有空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