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純粹分享‧隨手記。
在當媽媽之前,我其實不是那麼有"童心"的人,
對繪本是一無所知,
但是基於對孩子對自己身為母親角色的期待,
我得承認:是的,我開始試著去摸索"我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繪本"這件事;
不過,有經驗的母親都了解,
這不是項簡單的課題,
光是讓「親子共讀」可以雙方合作愉快,就很難搞定!
小啾也快兩歲了,從她一歲前,我茫然地選擇認知書開始,
一直到現在,我也慢慢理出自己對童書的偏好:
喜歡多用途的(DK系列一直是我跟小啾的最愛)
喜歡字少圖畫多的("主題簡明畫面複雜"可以天馬行空每天講不同版本不同重點的最好)
喜歡野生自然的(所以奧莉薇可以租借的理科以及大科學很讚)
老實說,我也常常陷入"名牌童書"的迷思中,
我習慣去看Amazon的編輯推薦,星星越多,各界的評價越高,
就非常明顯會有飛蛾撲火的衝動「快快快,納入書庫」,
還好,我的主婦身份讓我的購買行動不至於太狂熱,
(ㄜ,老公,以上全屬真實)
總是在架前猶豫再三,考量名單童書的內容同質性以及教育目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孩子本身性格對童書內容的接受度。
No,David應該是很多媽媽耳熟能詳的繪本,
當禮竺工作人員向我推薦時,我也是聽到"這是最近很多家長必買的童書",
而我取下這本書也是這麼對小啾說:「好吧,既然大家都在看,我們也買回家看看好了」,
還好,因為一向有當場觀察小啾對書本接受度的習慣,
我一邊逐頁用自己的方式看圖說故事(因為沒什麼字)一邊自己開始對這本書產生"退卻"的同時,
我也看到小啾竟然對著每頁相似的內容(NoNoNo)產生不適應的情緒,眉頭有些皺了起來,
當下,我就很確定:這不是本適合小啾,甚至和我的教養模式有違的童書。
回想我對小啾在生活上的教養模式,我很少在特地告訴她:「妳不要這樣!」,
我好像比較常說類似:「這樣好危險,妳可以怎麼做,這樣比較好喔!」,
或者「沒關係,我知道妳是不小心,下次注意可以這樣這樣就沒問題了!」
(甚至有些危險動作,我會快手快腳語帶結巴地"解釋"給她聽)
(因為緊張所以會結巴)
用情境描述的方式的確比"祈使句/命令句"還要來得冗長,除了花時間也需要耐心去陳述,
而且對嬰幼兒來說,父母往往會有"是不是有聽沒有懂"的疑慮,
但是我觀察小啾在字彙/語句表達能力上似乎還算不錯,
也許就跟我這種長期絮絮叨叨的"情境形容"有關,
同樣,經由這種模式也讓她比較有能力去「理解」然後去「實現」我跟她溝通的正面期待。
所以,「No,David」這本書對她來說,大概就形成一種她無法去認同的狀況,
「為什麼David會做出這麼多奇怪的事情?」
就像我們預設立場"小孩吃飯就是會弄得又髒又亂",
所以「先知先覺預告」:"小孩吃飯不可以弄得這麼髒亂",
或者"吃飯沒有弄得又髒又亂"是「應得"獎賞"」的,
但是只要有適當循序漸進的指導,"吃飯有規矩不髒亂"本來就是合理的常態,
甚至,沒什麼好特別去"贏得條件式的獎品交換"。
(當然,適度的鼓勵讚許是進步的原動力,拿捏的分寸則是父母的智慧)
當孩子習慣正面的引導學習,負面的禁止教育反而是種衝突。
我是從小啾的眉宇間,驚覺我對"名牌童書"的失足差池,
這樣選擇繪本的考量,適合小啾,不見得適合所有孩子,只是寫下來提醒自己。
順道推薦:10 Minutes till Bedtime
如果妳也跟我一樣喜歡有主題/圖案豐富/沒有太多字"干擾"的繪本,
這本「10 minutes till bedtime」是相當棒的選擇。
認識的媽媽如果也喜歡這本書,
可以找一天大家來觀摩學習"妳會怎麼講這本書給孩子聽",
有時候午茶約不見得要帶孩子(哈哈,帶小孩的都是我啦),帶本書也挺好的!
在當媽媽之前,我其實不是那麼有"童心"的人,
對繪本是一無所知,
但是基於對孩子對自己身為母親角色的期待,
我得承認:是的,我開始試著去摸索"我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繪本"這件事;
不過,有經驗的母親都了解,
這不是項簡單的課題,
光是讓「親子共讀」可以雙方合作愉快,就很難搞定!
小啾也快兩歲了,從她一歲前,我茫然地選擇認知書開始,
一直到現在,我也慢慢理出自己對童書的偏好:
喜歡多用途的(DK系列一直是我跟小啾的最愛)
喜歡字少圖畫多的("主題簡明畫面複雜"可以天馬行空每天講不同版本不同重點的最好)
喜歡野生自然的(所以奧莉薇可以租借的理科以及大科學很讚)
老實說,我也常常陷入"名牌童書"的迷思中,
我習慣去看Amazon的編輯推薦,星星越多,各界的評價越高,
就非常明顯會有飛蛾撲火的衝動「快快快,納入書庫」,
還好,我的主婦身份讓我的購買行動不至於太狂熱,
(ㄜ,老公,以上全屬真實)
總是在架前猶豫再三,考量名單童書的內容同質性以及教育目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孩子本身性格對童書內容的接受度。
No,David應該是很多媽媽耳熟能詳的繪本,
當禮竺工作人員向我推薦時,我也是聽到"這是最近很多家長必買的童書",
而我取下這本書也是這麼對小啾說:「好吧,既然大家都在看,我們也買回家看看好了」,
還好,因為一向有當場觀察小啾對書本接受度的習慣,
我一邊逐頁用自己的方式看圖說故事(因為沒什麼字)一邊自己開始對這本書產生"退卻"的同時,
我也看到小啾竟然對著每頁相似的內容(NoNoNo)產生不適應的情緒,眉頭有些皺了起來,
當下,我就很確定:這不是本適合小啾,甚至和我的教養模式有違的童書。
回想我對小啾在生活上的教養模式,我很少在特地告訴她:「妳不要這樣!」,
我好像比較常說類似:「這樣好危險,妳可以怎麼做,這樣比較好喔!」,
或者「沒關係,我知道妳是不小心,下次注意可以這樣這樣就沒問題了!」
(甚至有些危險動作,我會快手快腳語帶結巴地"解釋"給她聽)
(因為緊張所以會結巴)
用情境描述的方式的確比"祈使句/命令句"還要來得冗長,除了花時間也需要耐心去陳述,
而且對嬰幼兒來說,父母往往會有"是不是有聽沒有懂"的疑慮,
但是我觀察小啾在字彙/語句表達能力上似乎還算不錯,
也許就跟我這種長期絮絮叨叨的"情境形容"有關,
同樣,經由這種模式也讓她比較有能力去「理解」然後去「實現」我跟她溝通的正面期待。
所以,「No,David」這本書對她來說,大概就形成一種她無法去認同的狀況,
「為什麼David會做出這麼多奇怪的事情?」
就像我們預設立場"小孩吃飯就是會弄得又髒又亂",
所以「先知先覺預告」:"小孩吃飯不可以弄得這麼髒亂",
或者"吃飯沒有弄得又髒又亂"是「應得"獎賞"」的,
但是只要有適當循序漸進的指導,"吃飯有規矩不髒亂"本來就是合理的常態,
甚至,沒什麼好特別去"贏得條件式的獎品交換"。
(當然,適度的鼓勵讚許是進步的原動力,拿捏的分寸則是父母的智慧)
當孩子習慣正面的引導學習,負面的禁止教育反而是種衝突。
我是從小啾的眉宇間,驚覺我對"名牌童書"的失足差池,
這樣選擇繪本的考量,適合小啾,不見得適合所有孩子,只是寫下來提醒自己。
順道推薦:10 Minutes till Bedtime
如果妳也跟我一樣喜歡有主題/圖案豐富/沒有太多字"干擾"的繪本,
這本「10 minutes till bedtime」是相當棒的選擇。
認識的媽媽如果也喜歡這本書,
可以找一天大家來觀摩學習"妳會怎麼講這本書給孩子聽",
有時候午茶約不見得要帶孩子(哈哈,帶小孩的都是我啦),帶本書也挺好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