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Joyce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媽媽」,
從Joyce出生開始,我跟她就形影不離,
偶爾分開,就是單日把她放在外婆家過夜,然後隔日我們再相見歡。
可是,最近只要我稍稍離開她的視線,甚至只是轉個身拿東西,
都會讓她很沒有安全感,馬上抗議式的哇哇叫引起我的注意,
只要我立即回應她,Joyce就咪咪笑,否則就直接哭了起來,
典型的「翻臉像翻書一樣快」,
更不用提,有一回我請把拔照顧Joyce我自行出外買尿布,
前後不到一小時,Joyce嚎啕的哭聲讓我從樓層的電梯口就聽到了,
那種聲嘶力竭地哭喊,好像小小的身體儲藏著無比的爆發力,滿滿的不快要衝上天去,
一次兩次,我有點擔心這種依賴情形;
我想,也許是平常都是「媽媽」&「Joyce」兩個人在家共處,
兩人相看兩不厭,讓她的「分離焦慮」提早報到,
所以,我又把Joyce帶回娘家,希望多兩個從一出生她就很熟悉的人陪伴,
情況應該有所改善。
可是,這一兩天在娘家,Joyce黏我黏得更緊,
常常一面享受外公外婆對她的逗弄,還要不時轉頭看看媽媽是不是也在瞧她,
或者,我一轉身往廚房走去,Joyce就馬上扁嘴作勢要哭,
再加上我昨天傍晚臨時外出到診所治牙痛(忘了跟她報備),
回到家又看到Joyce在外婆懷裡歇斯大哭,
全身顫抖,看到我更加猛力放送哭聲的情形.....
我真的好煩惱。
這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嗎?
節錄一段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段文字
http://iwebs.edirect168.com/main/html/eroach/85.shtml
從接觸到「兒童發展」的學問開始,我就相信,要解開
「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包括人心的善惡與情愛的真
相,最重要的基礎,就在牙牙學語的嬰兒身上。
「客體穩定性」(object constancy),是小嬰兒長大成
人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如果你照顧過小孩,就會發現,
當你把一隻玩具熊從嬰兒面前拿走,他會驚訝地露出
「怎麼沒有了」的表情。如果你把玩具熊放回他的眼前
,他又會出現「哇!出現了!」的驚訝表情。小嬰孩對
物體沒有「永恆存在」的感覺,只有在他眼前出現的玩
具,他才會認定確實存在。如果玩具熊不在眼前,他就
會認為玩具熊「不見了」、「沒有了」。同樣一隻玩具
熊,如果分別在臥室、廚房、浴室看到,小嬰兒會認為
這是三隻不同的玩具熊。
同樣的問題也會出在小小孩與媽媽身上。也許媽媽非常
關心、照顧小小孩,可是小小孩因為缺乏「客體穩定性」
,所以只要媽媽離開視線範圍,就會覺得媽媽「不見了」
。不管大人怎麼勸阻,小小孩都會頑固地要黏在媽媽的
身邊,如果媽媽一段時間沒出現就無法抑止地嚎啕大哭,
因為小小孩擔心媽媽拋下他一去不回。
因為缺乏「客體穩定性」,當小小孩看不到媽媽時,他
記不起之前那個溫暖抱著他的女性的感覺,腦海裡被
「媽媽竟然不見了」的強烈恐懼佔滿。小小孩的心中,
必須把媽媽分化成「在我身邊陪我的好媽媽」,以及
「狠心不理我的壞媽媽」兩種,才能確認有一個永遠不
會拋棄他的「好媽媽」。直到小小孩漸漸長大,才會衍
生出「即使媽媽不在身邊,我也確定她隨時會出現保護
我」的安全感,才能接受幫他洗澡、餵奶、穿衣的「好
媽媽」,跟突然在眼前不見的「壞媽媽」是同一人的想
法。
由學理推測,沒有辦法得到足夠的安全感與溫暖,沒有
辦法好好處理跟照顧者「分離焦慮」的小小孩,長大後
容易缺乏「客體穩定性」,產生一些人格上的問題。好
比說,我們常見到一些熱戀中的男女朋友,日日夜夜緊
緊地黏著對方,沒有辦法忍受片刻的分離。如果必須分
離一陣子,就會出現密集的電話追蹤和查勤,才能安撫
心中的不安。一旦愛情出現裂痕,有一方便出現強烈瘋
狂的舉動來挽回愛情。當情人不在眼前時,就用最惡毒
的語言咒罵,可是當對方回到身邊,又用最卑微的態度
祈求情人不要離開。不斷割腕用急診的妙齡少女,以及
因為情人要分手就砍她十八刀的激情男性,都是缺乏「
客體穩定性」、無法忍受分離的「長不大的小孩」。
今天再觀察看看,
每次看到Joyce這樣的焦慮或哭喊,我心裡就非常不捨,
尤其 Joyce用淚眼婆娑的小臉蛋依戀地看著我,我就更難過,
可是相對,我僅有的一點小小的自由空間也就因為這樣而犧牲了,
我現在很努力在接受Joyce緊黏我的情形,
有時候想,就當作是種被迫切需要的「享受」,
我這麼愛Joyce,這樣被她需要著,也是種「成就感」吧!
我媽媽說,『妳看,全職媽媽沒有白當!』,
可是,老公的電話又響起:「妳明天要回台北跟我『約會』吧?」,
兩難喔~
- Oct 21 Thu 2004 17:20
提早報到的「分離焦慮」。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