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喜歡一曲完畢後轉頭問:「媽媽~妳覺得如何?」,
或者小跑步到房間:「媽媽!妳聽聽妳聽聽~我剛剛練得差不多了!」,
我最常回答的往往是簡單一句:「節拍器呢?開了節拍器跟著速度練習了嗎?。」,
即使另一半常用眼神暗示:「她彈得很認真很有感情哪~」,
我還是清淡照常遞這樣一杯冷水,
「放感情很重要,但是先把基本功練習完全再來加成其他,會更棒!」。
 
其實不必有過多的擔心與保護,這些孩子都懂,
如果她的練習是有聽進耳裡專心在曲子上,
而不是被硬性要求:「要彈幾遍、彈幾分鐘才可以下琴凳」來交差了事,
就會心知肚明這些提醒:按鍵該有的力度、音準與節拍進度,
都只是大人在協助她架構一首曲子最基本的雛型而已,
因為除了這些以外,接下來她自我期許要精益求精、要更像樣,還有的是磨練呢!

畢竟是已經花了心力在單調、甚至有些乏味的反覆練習上,
如果還放任著荒腔走板,那才真是浪費時間,
所以偶爾有了練習不耐的負面情緒時,
我會建議她乾脆關上琴蓋,舒舒服服打開音響用另一種方式欣賞音樂的流瀉,
或者乾脆暫時忘了「該練琴」這回事,
充飽電再打開練習的開關、重新調整節拍器的刻度.....

練琴都需要如此按部就班,才能有一再繼續上二,
只是練琴有節拍器可以幫忙,
放眼其他生活大小瑣事亦同樣需要規劃自理,可以依靠甚麼呢?
靠山山倒,靠自己最好!

親子天下12月號的主題正是「自律」,
開宗明義甚麼是「自律」?

廣義來說,不管是言行舉止、思維、情感,妳能夠有所了解,
而且透過一個合宜的方式去要求自己,然後表現出來,這都可以是自律的範圍。
因為自律牽涉到自我覺察和自我要求,所以基本上它是個很高層次、涉及非常多面向的事情。

大人有開門七件事,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團團忙轉,
而孩子的一睜眼,其實學的就是「自律」:
醒了,是不是該起床更衣梳洗,還是繼續放空發懶等著被催促?
早餐在面前了,要打算在多少時間內吃喝完畢才趕得及上學交通時間,
還是沉溺在剛醒起的茫茫然中被當成陀螺般要不斷地被抽推來會移動?
在學校期間,即使行為跟著課堂時間走,和同儕間的應對進退,
有沒有思考過在學習成就上要立下甚麼樣的目標而有所為而為?
這些都是在「自律」的學習中,
即使孩子還在需要「他律」的幼齡期,該如何做到遵守他律的過程中,也還是回歸到自律的原點!

親子天下12月號大抵像是個基礎教戰手冊,
除了和父母從觀念談何謂自律,循序漸進探討「孩子是規律為何物」的演化,
而且還提供了最實際「有來有往」的錦囊妙計,
從最常見的「寫功課障礙」,網羅孩子們天天都有作業、天天都要和時間較勁的親子拔河,
還有家長間一提起就吹鬍子瞪眼睛的「生活沒規律」,

以及現下常讓親子間關係緊張的「學才藝如何不中斷」,
每一個錦囊一打開,都是招招中的的絕妙好計,
讀來暢快有感,更會讓人躍躍欲試想和家中小朋友「見招拆招」!
特別是文中一段:
自律是一個長期的、認知和行為逐步建構的過程,是父母用心教出來的,
 重點是歷程中父母的引導以及孩子接收到的訊息,而不是直接跳到最終的好行為。」

見招拆招其實是教導孩子自律的過程中「最簡單」的環節,
最顯難處與深刻的還是父母與孩子於「他律/律他」、「律己/自律」的摸索中,
是否能發掘親子間各自對目標的追求何在,
唯有清楚明白了,
「自律」才會是邁向目標達成(成功)之重要基石與堅固的打底建設!

直立式鋼琴上能放的,只能是貝多芬(除濕器)和節拍器,
足見節拍器於練琴之必要,
而在面對心愛孩子的教養成長,

如何讓自愛能順和擺動在自律的節拍中,
我想,與其孜孜進補當孩子的節拍器,不如找對合性合宜的方法讓她成為自己的節拍器吧!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hley艾胥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