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嬰兒,今晚生氣了!

晚餐時間,他朝著姐姐咿咿呀呀出聲,就希望她能注意他逗逗他,但是姊姊正忙,對弟弟的反應並無往常熱絡,
嬰兒轉向平常吃飯最快的爸爸,咿咿呀呀像是呼叫:「把拔~你吃完飯了,抱抱我吧!」,
爸爸忙著注意運動頻道,況且他才帶著姐姐上完鋼琴課,張羅外帶晚餐,正覺得飯後是暫時喘口氣的休息時間,
嬰兒再度轉向媽媽,手腳揮舞著更大聲咿咿呀呀,
媽媽看著心知肚明但是實在累了,一直裝不明白沒理會,關上耳朵自顧自專心吃飯.....

所以,嬰兒生氣了!
洗完舒服的澡後,哭,
依偎向媽媽的乳房,轉頭哭,
爸爸抱起輕拍安撫,大哭,
姊姊們看著弟弟無由來的憤怒,手足無措,
只有最了解嬰兒的媽媽知道,那是生氣,生氣你們其實知道我的需要,卻故意漠視,只因為我沒辦法說出口。

因為我沒有哭,所以被當成「沒事」,
如果要「哭了才算有事」,「哭了才會被重視」,那麼我凡事就哭好了,
嘗試表達需求,嘗試開始學習溝通,
如果都沒有哭來得直接有效,那麼我學習表達學習溝通何用?
先哭了再說!有哭必應!

對著常直覺用哭鬧表達情緒的孩子,
我想大人是需要反省,是不是普遍在孩子「不哭不情緒化時不夠尊重」?

因為還可以放著不管,因為還沒造成公共空間的輿論壓力,因為還沒有哭鬧還沒有情緒化,
所以,能拖著就拖著,地雷還沒引爆就不構成地雷的條件.....

想要有可以溝通的乖孩子,
我想,要從尊重嬰兒的「不哭」開始了。

還沒哭的時候,先發現他的需要,
確認了他的需要,就要順勢幫她解決問題,認同嬰兒的不哭,讓嬰兒習慣「不哭也能成事」。

後來我開了燈,雙手圈著憤怒狂哭的嬰兒慢慢說話,
娓娓道來承認在晚餐期間,大人們對他的偷懶疏忽,
嬰兒從狂哭中慢慢鎮定,聽著,然後平靜,最後微微一笑,
我想他接受了我的道歉,
嬰兒總算伴著啜泣的抽蓄,安靜地喝奶入睡。

如果在嬰兒期就無法感受被尊重,
被視為一個可以溝通的獨立個體,
如果胎教被視為是科學的,那麼嬰兒絕對需要被合理地尊重。

否則習慣哭泣表達的嬰兒,會變成習慣哭鬧的幼兒,然後是習慣情緒化的學齡前小惡魔,
接著是.....一連串的親子溝通障礙。

我還是覺得,等到哭泣才處理就是亡羊補牢了,
更何況,對哭泣的嬰兒置之不理,認為哭泣是一種"微型獨立"的訓練,
那像是在嬰兒心中種下「不被尊重的芽根」,
一開始哭著傷心,哭著哭著不哭了,因為身體哭累了心也冷了。

這只是對尚未開始牙牙學語的嬰兒,就該有的尊重,
那麼對已經開始會用隻字片語表達的幼兒呢?

大人帶著理解的尊重大概還不夠,適量適度的行為規範也要斟酌添加了,
下回再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hley艾胥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