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某天我們看著電視節目主持人介紹"有保母也有Kid's Club"的渡假村,然後誇張表示:「誰說有小孩就不能盡情玩樂?」,
女兒轉頭對我說:「馬麻~下次帶我們去這個地方好了,我可以抱著底迪在那邊(Kid's Club),妳和把拔就可以自己去玩了!」,
看著她回眸笑眼裡的體貼與理解,我有點驚訝:「都出國了,當然要一起玩!」,
是啊~孩子從來不是我們的包袱,
尤其對鏡頭下只要有女兒們,就算最高階家庭同樂的另一半來說,
誰捨得在難得的假期裡,只為了某種平日居家也能辦到的成人式盡情,浪費了和孩子一起異國同樂的時光!

我常想起,童年的家,只有客廳一台電視,
遙控主權輪番替換,父親的七點新聞頻道是當然優先,
然後偶爾父親(故意)專注於閱讀日報,讓姊妹三人或鬥嘴或吵架或表決,決定飯後的電視頻道,
沒有盡如人意,但是多了很多家人間的互相尊重與體諒,
甚至從頻道的內容,更了解家人當下的興趣喜好,
有時候看誰下課後的臉色很差,遙控器還會自動遞到那個人手中,
我們這家人真的很熟,
從一同共桌的用餐,到移步客廳,誰喜歡坐哪個位置,音量大小,都是家人間默契的親近。

尤其有了孩子後,偶爾在爭執中提醒另一半,
每間房一台電視,飯後家人各自離場回房選台的景況,
然後彼此正視確認,
沒辦法選擇原生家人,但是我們絕對有能力去創造自已想要的家,特別其中的家人,是甚麼模樣。

關於家的富裕與貧乏,不在金錢物質,
一家的富裕,難得可貴在無法現外顯揚的人心,
一家的貧乏,卻很容易從互動的冷淡窺見一二。

昨晚和孩子們挑選了今天早餐外食的咖啡館,多說了一句:「寶寶就留在家,不一起去了,這是我們女生的早餐約會!」,
結果兩個姐姐居然搖頭:「這樣三寶太可憐了~他自己在家多無聊!」,
睡前我還聽到小啾喃喃自語:「看來我得鍛鍊自己的手臂了!」(因為我解釋,實在沒辦法整場抱著好動嬰兒,很想輕鬆早餐),
後來在咖啡館,姊妹倆聽到樓下用餐幼兒大哭,急著催促我結帳回家,
我優閒啜了口冰茶正想拒絕,只聽見女兒們說:「快回家吧,底迪這時候應該哭著找我們了!」,
擔心的神氣,令人莞爾微笑。

和孩子相處的鬆緊,其實很難量化論述,
但是能被需要而握手時,就不放手,
還有機會能看著她們成長的一舉一動,就不低頭不分神,
追求自己的滿足愉快時,也不忘把當父母的那一份,連帶孩子一起規劃進去。
家,是一個很有趣的集合論,家= {父,母,大孩子,小孩子},
很難去取捨各種形式各種場合的交集,
或者在不同身分中去釐清「關於自我的補集」為何(屬於A但不屬於B的元素的集合),
唯一可以確認的中心思想:是一家人,就要在一起。

我看著兩個十歲不到的孩子,
很感動也很欣慰,
也許這幾年的陪伴成長,妳們都看到了父母的不離不棄,和妳們同在的自得其樂,
快樂的形式有很多種,
有人追求獨樂樂,有些人喜歡大夥兒同樂,
有人的鏡子很小只看到自己,也有些人的鏡子很大還看得到自己以外的許多人,
謝謝妳看懂了,
家,是個大鏡子,有妳有我有所有的家人,
照著自己,常顯現出其他重要的家人,是魔鏡無誤。(笑)

或許,這種「誰也放不下誰」的情感也是有效期的,
妳說是不是該珍惜?


魔鏡啊~魔鏡,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是家人。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hley艾胥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